|
近期,多地蔬菜价格持续走高,引发了广泛关注。经济日报头版也对此进行了深入报道,提出了“菜价为何持续上涨”的疑问。据农业农村部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全国批发价格数据显示,从6月16日至8月15日,全国蔬菜的日度价格从4.27元/公斤一路攀升至6.01元/公斤,涨幅高达40.7%。这一涨幅不仅让消费者感受到了压力,也让专家们开始深入分析背后的原因。
蔬菜价攀升至近10年同期最高,背后原因几何?
进一步观察周度价格数据,我们发现蔬菜价格在今年第30周(7月22日至28日)达到了4.91元/公斤,这一数字也成为了近10年同期的最高值。那么,究竟是什么推动了菜价的持续上涨呢?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孔繁涛对此进行了解读。他表示,从历年的规律来看,蔬菜价格都会呈现出季节性的波动。一般来说,从6月中旬开始,蔬菜价格就会进入上行通道,一直持续到9月上旬达到高点,随后才会转入下降通道。这主要是由于夏季温度较高,不利于蔬菜的生长,导致市场供应相对不足,从而出现了“夏淡”现象。
然而,今年的暑期天气异常,对蔬菜的生长和流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国总体降雨偏多,湖南、山东、四川、安徽等多地都出现了强降雨、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这导致蔬菜的产量明显下降。同时,降雨还造成了菜田道路的泥泞或损坏,影响了蔬菜的采收、运输以及上市,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应的紧张状况,推动了价格的上涨。
除此之外,今年5月份和6月份由于蔬菜种植面积的扩大、产量的过剩以及重叠上市等因素,导致个别品种的蔬菜出现了区域性、阶段性的滞销现象。这不仅降低了菜农的预期收益,也挫伤了一些菜农的积极性。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提前拔秧、弃管、弃收的现象,这也对蔬菜的供应和价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那么,未来的蔬菜价格走势如何呢?业内专家表示,虽然短期内蔬菜价格仍将保持季节性上涨的趋势,但上涨的空间已经有限。预计到9月上旬后,蔬菜价格将转入季节性下行区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安民指出:“当前的在田面积和天气条件都不支持菜价持续高企。”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测,9月份除东北西部、内蒙古东部、华南、西南地区南部等地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外,全国其余地区的气温都将较常年同期偏高,这有利于蔬菜的生产和供应。
虽然近期蔬菜价格的上涨给消费者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天气和供应条件的改善,蔬菜价格有望回归合理水平。
|
|